蘋果近期釋出了一則關於瀏覽器隱私的新廣告,這則廣告直指非 Safari 的瀏覽器(例如 Chrome)隱私性太低,並直接寫著「你的瀏覽正被監視」。並聲稱Safari是「真正最有隱私的瀏覽器」,這不僅是對整個瀏覽器市場「隱私」革新宣示,也是對Google發出挑戰。
早在2018年,歐盟就通過具里程碑意義的《一般資料保護法規》(GDPR),提高了對資料隱私的要求。Safari於2019年9月率先發布 Intelligent Tracking Prevention (簡稱ITP) 2.3,宣布由用戶決定是否接受Cookie,以此將「隱私」交回到用戶自己手上;而Google 2020年在美國遭消費者提起集體訴訟,指控該公司的Chrome瀏覽器在「無痕」模式下,仍追蹤用戶的網路使用狀況,侵犯消費者隱私。
這兩件事情並非必然連繫,但Statcounter數據顯示,自2020年開始Safari市占率呈現上升趨勢,而對應的是Chrome的使用率下滑。雖然從目前市占率來看Chrome依然第一名且遙遙領先Safari,但連續下滑的趨勢會令人重新思考數位隱私的意義。
台灣瀏覽器市場佔有率
隨著兩大瀏覽器巨頭「隱私」之戰打響,用戶「隱私」意識不斷增強,Cookie的缺失和碎片化已成事實。此時,無論你抱著什麼樣的立場,都需要跳出Cookie思維,尋找創新的技術手段完善Cookie缺失而帶來的信息空白,迎接新的數位廣告變革。
在這裡,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:我們要Cookie的目的是取得瀏覽者的使用行為標籤,那麼我們為何不跳過Cookie而直接取得這些標籤呢?目前已經有些先行的廣告技術公司開始使用數據交換平台(Data Exchange Platform)協助品牌方進行數據交換,藉由第三方數據的填充,完善由Cookie減少而帶來的信息,以持續第三方Cookie所帶來的投放精準廣告、個人化行銷、廣告活動測量與歸因。
數據交換平台(Data Exchange Platform)做為一個集中式平台,支持多種數據源及多種產業的數據接入,並提供數據清理、數據豐富和數據分析和數據洞察。目前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數據交換平台,每個數據交換平台擅長的功能不同。品牌方可以結合既有的CRM客戶資料,把行為與輪廓做資訊統合,以會員矩陣進行用戶分群後,進行精準再行銷!或者把顧客數據、訪客數據、廣告數據做到三方面統一,數據無斷點,真正完整佈局品牌的消費數據力。